第531章夏税
当李大帅躺在船上飘回国的时候,姜星火连幸灾乐祸的心思都没有。
京营三大营二十几万步骑兵拔营北上,预备的军费开支,又一次几乎掏空了户部的家底。
但不花钱肯定是不行的,内有藩王、外有蒙古,秉持着最坏的打算,在帖木儿的远征大军抵达甘肃之前,都要解决掉,所以该花的钱还得花。
但朱棣作为马上皇帝可以不考虑这些,姜星火却不得不考虑,毕竟哪里都需要钱,现在变法摊子铺的这么大,刚刚有所积蓄就再次见底还是很危险的。
姜星火为天下理财,头一遭就遇到了这么严峻的经济形势。
没办法也得想出办法来。
内阁里,几个涉及到财政的部门大佬都被召集了过来。
“靖难四年,催征急、搜刮穷,四方之民力枯竭,各府库藏空荡,刚歇息两年不到,今日又要兴大兵,时势至此,即便是真有什么五鬼搬运术,这么大的支出,把鬼神都给累死怕是也搬不出来金山银山来补窟窿啊。”
户部左侍郎孙瑜上来就叫穷,说的也挺有意思,诉苦中带一点揶揄。
难得地,户部右侍郎李文郁没搭茬。
这俩人不太对付,但眼下户部有点左支右绌是事实,所以在整体利益面前,两人也暂时放弃了派系纷争。
“咳。”
夏原吉最近的白头发明显多了,鬓角都调皮地蹦出了几丝。
“户部确实很困难,但国家有重任,不得不担,事情还是要解决的,今天大皇子和国师把大家叫到这里开会,就是要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嘛。”
夏原吉作为户部一把手,说的话显然很有水平,除了户部的,与会的还有兵部、工部、太仆寺、光禄寺等部门,甚至还有内廷的几个大太监也来了。
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看起来很奇怪的部门,来参加永乐二年的经济会议。
因为大明的财政,从来都不是户部一个部门统一管辖的。
实际上,户部虽然是整个大明的财政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那个部分,但户部根本就管不了偌大一个大明帝国的全部财政,除了户部以外,刚才提到的那些部门,都有独立的财政权。
而且说出来让人很难理解的是,这些部门不仅有自己独立的财源,收支自成系统,不受户部的管理干涉,而且名义上是统一向皇帝负责,实际上是压根没人管它们。
至于这些部门的财政收入来源和财政运作模式,得一个一个挨个来说。
先说兵部,兵部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叫做叫做“代发武官费用”,另一部分叫做“代解卫所经费”。
所谓的“代发武官费用”,指的是由于明初武勋群体非常庞大,而除了勋臣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爵位的武官,这些武官每年俸禄里的“福利”部分,例如柴薪、直堂银等等,都是走兵部账来发的,一般会收储在兵部武库司,由兵部发放给在京官员,兵部就起到了一个小银行的中转作用,而这些钱,就能拿来放贷或是经营。….
而“代解卫所经费”,指的是由于大明实行卫所制,而在卫所制下,大明不但不怎么需要给卫所提供经费,而且还能每年源源不断地薅卫所军户的羊毛,而无论是小部分发放给卫所的必要经费或补贴,亦或是卫所上缴给中枢的实物税,都是由兵部负责的。
而后就是工部,工部就简单多了,它的财政主要来自于坐派各地的工料折银以及竹木抽分收入,而工部也是跟户部矛盾最大的一个部,因为二者的财政收入,是明显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完全是因为大明效率极其低下的实物赋税制度,因为工部是搞工程的,如果工程需要什么地方出木料或者其他建材,是可以直接代替粮食赋税的,而这种对地方的摊派,就会导致户部的账面收入减少。
其次就是太仆寺,太仆寺收入主要为各地的俵马折银而来的马价银,这是因为大明一开始的马政是交由民间以摊派方式养马,后来老朱发现效果实在是不好,就换了政策,用收的马价银找专人养马。
而光禄寺,就单纯是大明比较注重体面,所以对宴会方面的拨款比较多,然后三十多年积累下来,自己寺内的小金库非常充裕了。
总之这种猫有猫道、狗有狗道的财政一盘沙,是非常让人头疼的。
这种制度设计,不好说是不是老朱有意为之。
但光是户部、工部、兵部,这三个平级部门,除了皇帝就压根没人摆得平。
现在皇帝把权力下放给了姜星火和朱高炽,就轮到他俩头疼了。
而更麻烦的是,这种麻烦已经到了不解决都不行的地步。
因为再不拿出个解决方法,整个大明除了自己有财政小金库的部门,其他部门都要面临停摆的风险了。
姜星火看了看朱高炽,示意他先说。
会议开始前的聊天环节,朱高炽声称自己瘦了,但可能是体重基数太大,姜星火实在是没看出来。
朱高炽刚刚结束闭门思过,重新回到内阁主持工作。
在他闭门思过的三个月里,朝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高炽现在是不得不适应这种变化,虽然六部里他的人还算齐全,但对于各寺的掌控,却明显大不如前了。
“茹尚书,黄尚书,你们两个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看了一圈,最终朱高炽的目光落在了兵部尚书茹瑺和工部尚书黄福身上。
兵部尚书茹瑺皱眉沉吟片刻,说:“依臣所见,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为了接下来的战争,削减不必要的支出,将户部的资金集中起来,以保证朝廷日常所需。”
他顿了顿,抬头看向朱高炽:“如果这还不行,陛下登基以后,大力推行大明国债,如今国家所需,不妨再多发点北征国债,百姓只要积极认购,今年削减一些不必要支出,勒紧裤腰带,想来足够支撑各部门的耗费了。”….
听着兵部尚书茹瑺的话,朱高炽点了点头,然后又望向了工部尚书黄福。
黄福捋着胡子,似乎在考虑什么,他犹豫半晌后说道:“臣觉得,兵部茹尚书的想法并不切合实际。”
“哦?黄尚书请讲。”朱高炽笑着说道。
“殿下。”
黄福拱手道:“我大明疆域辽阔,地广物丰,如今北部边陲虽然不算安宁,但南方诸蛮夷皆服,南方百姓安居乐业,无需再动刀动枪,只凭我大明军队驻守边塞,便能令敌人闻风丧胆,战事不敢再起.但打仗是一方面,建设也是一方面,茹尚书觉得因为打仗,就不进行建设,也不对。”
黄福这话,前半段自然是在有意无意地彰显自己在征安南过程中对于后勤的贡献,后半段就是基于自己的部门利益来为部门发声了。
“这话倒是没错。”
朱高炽赞同地点头道:“打仗归打仗,国内的建设也不能停。”
黄福提议道:“按照户部的规划,今年是要在浙江修点对点商道的,将这笔钱集中起来发放,则必须征调民夫去修缮道路,扩宽沟渠,这些都属于费用支出,实在不行的,户部拨一部分,剩下的工部垫,等明年户部有钱了再拨回来,也算是共度时艰。”
显然,你要让工部把钱都出了,工部是不愿意的,但工部愿意垫一部分,垫的部分让户部以后还。
这里听起来很奇怪,但是理解了大明的中枢财政结构,明白这些部门是怎么各过各的,也就不难理解为啥工部还要户部以后还钱了。
而工部之所以愿意垫钱,是因为从修路工程里,工部能获得很多的权力和利益,所以工部愿意出血保证修路的顺利进行。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话马上让户部不乐意了。
户部右尚书李文郁开口讥讽道:“臣知道工部也缺钱,不过如今(户部的)太仓库也是捉襟见肘,不得不从别处调拨钱粮,这么大的摊子,户部不能乱花钱,要省着点儿用,如此,还不如工部将那些不值钱的破石烂木卖掉,凑出些钱财,也算是有了应对的余地。”
“李侍郎这话,我觉得不妥吧?”
工部左侍郎陈寿作为朱高炽嫡系中的嫡系,这时候也顾不得许多,直接开口反驳道:“那些不值钱的东西卖掉了,还能变卖多少钱出来?怕是钱卖不到多少,以后工程也不用干了,材料都卖了还干什么。”
“那倒未必。”
工部右侍郎金忠作为皇帝的铁杆亲信,这时候反倒跟工部的自家人唱起了反调:“陛下声威振于四海,若是需要什么材料,现在从海外装船起运,别的先不说,大木之类的,安南、占城倒是不少,质量也是不差的。”
“这”
工部左侍郎陈寿张嘴想反驳几句,却不知从何开口。
因为金忠说的确实是实情,这年月哪怕是最普通的大木,也得上百年能成材,要是给皇宫的大殿做梁木,那都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木,大明国内不说快砍伐干净了,也可以说十去七八。….
于是,陈寿恼怒地盯了金忠一眼,不再言语。
朱高炽却摆手打断了他们的争吵,问道:“太仆寺和光禄寺的想法,是否与兵部相同?都是要求今年通过‘节流’的办法度过财政困难?”
太仆寺管理马政,在潜规则下是受兵部指导的,而太仆寺卿虞谦这时候保持了跟兵部尚书茹瑺一样的态度,抱拳道:“微臣以为,应当量入为出,花钱不能大手大脚,如此一来,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困难了。”
光禄寺负责置办祭品,准备宫廷、外交宴会,潜规则下归礼部指导,而新提拔上来的光禄寺黄子威正是之前的松江府知府,所以黄子威是看姜星火眼色行事的,这时候表态倒是很积极。
“光禄寺还有些积蓄,若是户部需要,可以拆解,只要归还就好了。”
看起来这是除了工部愿意承担一部分修路费用以外,今天唯一的积极回应了。
“这样一来,岂不是要把户部掏空了吗?”